造福“南太平洋心脏”的民生工程

作者:奚远 [萨摩亚]来可妮

  萨摩亚农业展上,中国农业项目展台上摆着西红柿、南瓜、柠檬……甚至还有当地极为少见的西瓜,中国专家们盛情邀请当地人免费品尝这些蔬菜、水果。

“叔叔,西瓜好大呀,我也要尝尝!”一个虎头虎脑的萨摩亚小朋友对中国专家说。

“小朋友,欢迎品尝!”中国专家把一块西瓜递给了他。

“好甜呀,我喜欢西瓜的味道!可妈妈说西瓜太贵了!”

让当地人吃上价格便宜、品种丰富的蔬菜水果是中国援萨摩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每一位专家的心愿,更让他们牵肠挂肚的是让当地人学会自己种蔬菜、水果,发展农业。


萨摩亚风光

“从没见过这么多自产蔬菜”

萨摩亚号称“南太平洋心脏”,人口20.1万,陆地面积2934平方公里。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是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

农业是萨摩亚的支柱产业,全国97%的家庭都或多或少从事着农业生产。不过,农业发展的短板也显而易见——生产方式落后,产能严重不足;米、面、糖完全依靠进口,肉类、蔬菜、水果也大量依赖进口,每年仅食品进口就需花费约1亿美元。此外,萨摩亚人以木薯等为主食,蔬果摄入不足,膳食结构亟须改善。

但萨摩亚农业发展潜力同样巨大,80%的土地尚未开发,居民改善生活的意愿强烈,对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旺盛。这也让来自中国的专家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中国—萨摩亚示范农场俯瞰图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历经十年打造,援萨农业合作的拳头项目,占地10英亩的中国—萨摩亚示范农场,成为中国援太平洋岛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多、功能最齐的综合性示范农场。

走进农场,每个来访者都会感到目不暇接——大棚蔬菜、露天蔬菜、饲料作物、生态果园、农机加工、养殖沼气、培训仓储七个功能区域异彩纷呈,种子生产基地、技术示范窗口、农业培训中心和交流合作平台四大功能得以全面强化,集中示范推广十大农业技术。

萨摩亚第一大岛——萨瓦依岛,地广人稀,风光旖旎,过去农业发展迟缓。应萨方要求,项目派出中国专家常驻萨瓦依岛,帮扶了25个示范户。萨瓦依岛首次有了拖拉机,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之前稀稀疏疏的菜地里,现在蔬菜长势喜人,岛上居民纷纷惊呼:“从没见过这么多自产蔬菜!”

在中国示范农场和项目示范农户家里,专家刘国平带领工人升级改造,指导地块规划。累了直接坐在地上休息,渴了喝口自来水,饿了和农户一同吃芋头,示范农场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大批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当地官员和农户亲切地称他“爸爸刘”。

“爸爸刘”看到当地西瓜价格昂贵,就引进了多个西瓜品种,研发适合热带岛国的蔬菜大棚,最终成功摸索出在萨摩亚种植大棚西瓜的成套技术。如今,萨摩亚有了自产西瓜,西瓜的价格也从2017年的20塔拉(约合7.5美元)/公斤降到7塔拉(约合2.6美元)/公斤,中国专家改写了萨摩亚西瓜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


和农户在一起的刘国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刘国平在萨摩亚为心爱的援外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20年5月9日,萨摩亚首都阿皮亚郊区的纪念陵园里,哀乐低沉、鲜花环绕,人们纷纷前来送别这位农业技术合作高级专家——刘国平。当地合作官员和工人在他的葬礼上亲吻遗体,失声痛哭;许多农民自发前来吊唁,并送上花圈、卡片等。

一位项目示范农户悲痛地说:“我总会想起他,他来之前,我想也没想过种菜的收入有这么高;现在我收入好了,他却走了,真伤心。”

“你能给我大棚吗?”

“你能给我大棚吗?”

这是中国专家组长被农户问到最多的问题,可见大棚在农户心目中的独特位置。为农户提供大棚,建立示范农户,是中国专家破解农业推广“入户难”瓶颈的重要举措。

这种方式将大量援助物资和技术直接投入农户,快速形成生产力,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萨摩亚雨季占半,暴雨和暴晒严重影响蔬菜生长的情况,中国专家组经过潜心研究,为当地农户量身定制了避雨、抗风、防虫、耐腐蚀的优质蔬菜大棚。

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项目组克服土地石多不平、野外日晒雨淋、飓风和登革热疫情影响等许多困难,逐一实地考察挑选了100个示范农户,建成120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大棚及配套设施,还提供了各种农机50台,发放大批种子、种苗和农具,开展一对一帮扶300多次。


莎拉对中国援助大棚赞不绝口

2018年9月6日,蔬菜大棚移交仪式隆重举行,萨摩亚国家副元首雷·马米亚·罗帕逖、议长雷奥佩佩·托利富阿·阿普鲁·法菲西等出席。农渔业部长劳帕·纳塔尼努·姆阿在讲话中盛赞了中国援助的大棚技术。

大棚技术被公认为萨摩亚蔬菜生产的关键。项目大棚经受了2018年飓风的考验,被农户们评为质量最好的大棚,商业农户又从中国进口了100多个大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农户蔬菜收入显著增加。莎拉就是示范农户之一,在大棚建成六个月内,她的收入增加了23100塔拉(约合9240美元),羡煞其他农户。中国大棚的名声更响亮了。

“大棚效应”不只是体现于经济效益。萨摩亚农业资深人士评论说:“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萨摩亚农民对政府项目的看法。”

“到中国农场培训去”

约翰·马普苏是阿里山村的一位农场主,拥有100英亩农场,原来主要种芋头,由于耕作粗放、缺少技术,品种杂、病虫多,导致产量低,他为此苦恼不已。


手把手教学

中国专家组了解到情况后对症下药,为他援建了两个塑料大棚及滴灌设施,并提供拖拉机帮助整地,采用良种,改进耕作方式。2018年,马普苏的销售收入竟然超过10万塔拉(约合40000美元),一下子成为大家羡慕的人生赢家。

尝到甜头的马普苏十分感恩中国政府和专家的帮助。他隔三岔五邀请中国专家去农场指导,生产计划总要和中国专家商量;白天忙完农活,晚上还常去专家驻地串门;家里有点好吃的,也忘不了与中国专家分享。一来二去,他和中国专家成了朋友,心贴得更近了。


萨摩亚风光

如今在萨摩亚,像马普苏这样的农民越来越多。到中国农场培训去,已成为当地农户争相仿效的新风尚。许多农民在生产中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中国农业专家组。

看到农民的积极性那么高,专家组的干劲更高了。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示范农场有利的实训条件,采取先进的模块培训方式。模块培训以农民需要为导向,密切结合农时需要,理论知识培训遵循“必须与够用”的原则,技能培训分解到每个操作步骤,提高了培训效率和有效性。

据统计,仅第四期项目就培训了项目示范农户、萨摩亚农民协会会员、民间组织农民、萨摩亚农渔业部技术人员和学生60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500余份。萨摩亚政府已要求继续开展第五期项目合作。

随着中萨农业合作项目的不断发展,两国农业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农业专家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对萨摩亚农业投资,正在筹建的中国农业产业园,主要从事萨摩亚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造福“南太平洋心脏”的这项民生工程还在路上。它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不仅有新鲜蔬菜水果、不断增长的收入,还有身体机能、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两国人民亲如弟兄的友谊。

延伸阅读

  应萨摩亚政府要求,中国开展援萨摩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由湖南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具体实施,目前已完成四期项目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建立示范农户、升级示范农场、建设农业设施、推广作物良种、示范农业机械、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萨摩亚蔬菜水果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蔬菜产量,替代蔬菜进口,促进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援萨摩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在建立萨摩亚农业推广体系、提高蔬菜水果产量、发展循环农业、培养农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建立了1个综合性示范农场、9个农业站和100个示范农户;25位湖南农业专家为萨摩亚的农业发展挥洒汗水,传授技术;农业培训超过1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