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一峰 [马来西亚]王峻凯
仲夏夜,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会议中心华灯璀璨,充满中国民族风情和马来西亚文化特色的旋律,深情款款,交替响起,把人们带入如梦如幻的音乐艺术殿堂。国际著名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执棒的广西交响乐团,携手马来西亚著名华裔女钢琴家克劳迪娅?杨,正为观众奉上“两国双园共同繁荣”音乐会。
园区建设的故事,丝毫不比美妙的音乐逊色。
马中关丹产业园招商中心
“两国双园”即马中关丹产业园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关丹产业园位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彭亨州首府关丹市,毗邻关丹港,与中马钦州产业园隔海相望。
关丹是一座宁静的小城,关丹河蜿蜒而过,流向大海。城市里并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保留着不少南洋风格的骑楼。2013年2月,关丹产业园在马中两国政府领导的见证下正式开园。按照规划,马中关丹产业园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生产加工区、科技研发区、商贸物流区、休闲旅游区和生活服务区组成。
马中关丹产业园鸟瞰图
今天的园区大门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走进园区,是鳞次栉比的办公楼、宿舍楼、厂房、仓库……马中两国员工正在忙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产业园的第一批建设者龚颖感慨万千:“别看这个地方现在这么热闹,五六年前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到处是沼泽。这么大的产业园居然也被我们建成了,跟做梦一样。”
园区建设确实是一次追梦之旅。建设初期,马中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让双方员工都感到头疼。一到下午三点,当地工人都会“自觉”地放下手里的活计,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休息闲谈,热火朝天的工地顿时像被按了暂停键。当然,这不是罢工,而是马来西亚人雷打不动的茶歇时间。
一开始,温馨浪漫的马来下午茶,让习惯于抓紧分分秒秒赶工的中国同事挠头不已。不过,中方项目负责人认识到,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找到双方共同的舒适区。于是,她和中方同事一起,利用每天的茶歇和本地员工喝茶聊天,互拉家常,畅谈梦想和未来。
慢慢地,互相了解越来越深。加上中方对员工的承诺,一定执行到底,渐渐在当地人心中建立起了信誉和口碑。随着合作越来越顺畅、密切,大家成了一家人。
关丹当地国会议员傅芝雅说,当地员工与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断加深。而关丹产业园除了在创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还扮演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两国双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一创新模式下,钦州港和关丹港缔结了姐妹港,钦州市与关丹市也结为国际友好城市;钦州产业园内有关丹大街,关丹产业园附近有钦州路。两地还建立了“两市双日”交流平台,即在关丹举办钦州日,在钦州举办关丹日,促进“园对园”“港对港”“城对城”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
关丹市议员、关丹—钦州经贸总商会会长叶运兴曾带着关丹市少年篮球队到钦州比赛,取得了热烈反响。叶运兴说,篮球赛已经成为关丹和钦州加深了解、促进友谊的品牌活动,许多关丹的孩子都期待去钦州打篮球,家长也都很支持,还为孩子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孩子们在球场上结下的友谊不但会延续到球场之外,而且会像一颗美好的种子,在两国不断深化的经贸和文化交往中结出硕果。“两国双园”如并蒂开放的花朵,镶嵌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上。
关丹市拥有马来西亚东海岸第一大港——关丹港。这个港口始建于1976年,是马来西亚政府重点发展的港口,也是关丹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配合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发展,中国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母公司怡宝工程集团合作,助力港口驶入了升级发展的快车道,装卸设备得到更新,经营管理更加优化,吞吐能力及效率获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了解了关丹港,这个有着40余年历史的港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关丹港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林对此感触颇深。他说,现在的新深水码头安装了卸船机,而关丹港之前没有相关操作经验,是中方合作伙伴带来了技术转移。
马斯林有一个改不了的习惯,每当谈到双方合作的情况,他总是不愿意用“双方”这个字眼,在他看来,建设者都是一个团队,穿着一样的制服,为了同样一个目标共同奋斗。正是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关丹港的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各项经营指标屡破历史纪录,为马中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
关丹港现貌全览
正如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所说,马来西亚钦佩中国奇迹般的自主发展,赞叹中国产业、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就。马来西亚愿意“向东看”,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创造,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只要说到关丹产业园和关丹港的建设发展,谁都会对联合钢铁跷起大拇指。
联合钢铁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钢铁厂,更是东盟首家采取全流程工艺生产H型钢的钢铁厂,带动关丹港从原来以矿石出口为主,向港—产—园联动发展模式的转型,初步形成了港口、产业和园区多赢和互动良性发展格局。
联钢建设之初,当地政府担心这个拥有先进技术和产能的中国钢铁企业会“抢走”本地饭碗。不过,担忧很快消除了。项目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4000个,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员工薪酬待遇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而且正逐步实现技术转移。
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不少人从小坚持学中文,但因为马来语是母语,学起来并不轻松。
联合钢铁中马员工同欢共庆马来西亚国庆日
联合钢铁总经理秘书阿蒂拉13岁那年,因为课业压力很大,就一度想放弃学中文。但在当教授的爸爸鼓励下,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还到北京语言大学中文专业留学。她说:“中国的发展速度让我十分震惊,中国代表着世界的希望和未来,学习中文肯定没错。”
在中文课上,阿蒂拉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此下定决心,要进一家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企业工作,认真学习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熟练的中文为阿蒂拉插上了在职场自由翱翔的翅膀。现在,她经常鼓励身边的人学好中文。“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我们四姐妹都是从小就学习中文。”阿蒂拉现身说法道,“回想起来,小时候学习的苦吃得太值了!”
轧钢厂办公室副主任凯利同样如此。凯利是关丹本地人,从小在马来西亚本地的华文小学接受中文教育。产业园和联钢项目建设期间,他还在读书,每次从这里路过,都对里面充满了好奇,也尝试着用蹩脚的中文和中方建设者打招呼,总是能得到他们善意的回应。当时他就想:要是能在这里工作就好了!这无形中增强了他努力学中文的动力。凯利的中文说得越来越流利,毕业后顺利进入钢厂工作。
入职后,凯利还得到了到中国接受培训的机会。就这样,他从焦化厂的一名调度员,一步步成长为轧钢厂办公室的副主任。凯利说,在联钢工作,每天可以见到家人,生活幸福感可高了。作为一名通晓中文的本地员工,凯利担任了中马员工的翻译员,他经常用自己的升职故事鼓励两国同事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克服语言障碍,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为此,凯利还主动当起了兼职教师,给两国员工授课。虽然备课上课十分辛苦,但凯利说,成功不只是个人的事,他愿意和身边同事一起进步。
2020年初,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困难的至暗时刻,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积极支援,中国人民对此铭记于心。
投桃报李,当马来西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中国竭尽所能,及时伸出援手,根据当地需求及时提供抗疫技术和物资等支持。
自疫情在当地爆发以来,马中关丹产业园一方面不断加强人员和资产的防疫保护,在当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坚持运营,确保海外项目不停工停产,为维护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行贡献一份中国力量。同时,在马来西亚多条国际物流航线停航的情况下,马中关丹产业园仍想方设法在中国采购了20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
区内企业建晖纸业(关丹)有限公司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也站在了第一线。为解决口罩供应不足的问题,建晖纸业专门在厂内改建一条生产线转产口罩,无偿支援防疫一线。
2020年3月,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及马中关丹产业园建区和入区企业联合举办向马来西亚政府捐赠医疗物资仪式。仪式上,马中关丹产业园向马来西亚政府捐赠60万个医用口罩。
在捐赠仪式现场大幅背景板上,一句中马双语的马来西亚谚语引人注目:“Bukit Sama Didaki, Lurah Sama Dituruni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是中马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时刻,在这样的艰难时刻里,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是中马关系的主旋律,马中关丹产业园携手马来西亚共克时艰,为这段旋律谱写了英雄的乐章。
中国和马来西亚有着悠久的交流史。600多年来,有一位叫“三宝”的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马六甲有座三宝山,山上有口三宝井,还有一座三宝亭,亭子里的塑像被尊称为“三宝公”。三宝就是多次来到马六甲的和平使者——郑和。如今,郑和的故事有了新篇章,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交流更加密切,“两国双园”也为中马友谊谱写下新的乐章。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位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的彭亨州首府关丹市,距离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约260公里,毗邻关丹港,距关丹机场40公里,距市区25公里,关丹港到广西北部湾港航程仅3天。园区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一期占地约6平方公里,二期占地约6平方公里。
马中关丹产业园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双方公司组建,负责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中方公司——广西北部湾东盟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9%,马方公司——马来西亚关丹彭亨控股有限公司占股51%。园区重点发展钢铁及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工业、电气电子信息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研发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截至2020年7月,马中关丹产业园共有入园企业11家,协议投资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全部建成运营投产后可望实现工业年产值约40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国际经济合作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