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李文博 袁刚 [柬埔寨]衡真田
65岁的毛德,是柬埔寨斯瓦安普村的一个村民。
毛德最怕下雨。因为他的房屋是用棕榈树、竹子、纱网一点点补起来的,根本挡不住雨。每当雷电交加的暴风雨袭来,全家只能抱在一起祈祷。
但下雨也有好处,就是外面的大水缸会满,他们就有水喝,不用去池塘挑水了。
毛德有时也幻想有一个新家:不漏雨,孩子不会被虫咬,房屋再高些,以免屋下养的鸡一蹿就能上去。他还想种点辣椒,这样就能有点活钱——当然,他知道,这也只是幻想而已。
毛德换新家了(左旧右新)
让毛德想不到的是,2018年8月的一天,他的梦想突然被点亮。
那天,东亚减贫示范中柬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JPMU)的中方专家组来到毛德家里,问了很多很细的问题,也了解到他的迫切需要。毛德的回答也很长,叙述着生活的各种细节。
“我们全家有五口人,老伴大我十岁。我女儿现在一个人在金边打工,我们替她管两个孩子。养的鸡经常蹿到屋子里,屋子反倒成了鸡舍。这里除了衣服和锅、碗,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个照明蓄电池了。我得三天去集市充次电,每次得花1500瑞尔(约0.375美元)……”
专家一边问,一边记录,现场就确定了房屋重建、修建厕所、解决照明电和饮水等帮扶措施。
看着这些中国人的眼睛,毛德感觉自己的希望来了。他筹了350美元,再加上JPMU资助的830美元,终于有钱翻修原来的房子了。
10月25日,全金属结构的新房建成了。看着明亮的窗户,离地面近两米高的房间,毛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地居民的房屋重建(左旧右新)
妻子陈伦甚至有点舍不得住进去——她喜欢站在外面看它:这栋房子太漂亮了!
11月29日,水泥厕所建成了。又过了三个月,陈伦在社区活动中心和其他村民一道排队领到了一个灶台和两个灶头。
解决了住房,专家组再次回访时,讨论的是如何帮助毛德家增收。由于毛德的亲戚可以提供空地,专家组便帮助毛德种植小米椒和养牛,让他参加技能培训,并安排他的大女儿在供水项目务工,解决收入问题。
两位老人感动极了:“很多年以前,种辣椒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一定好好干,谢谢中国的兄弟姐妹帮助了我们。”
专家组要走时,毛德还把黄灿灿的菠萝蜜和一把香蕉使劲地往中国专家怀里塞。他就来“求助”村长:“你看你们这位专家不喜欢我们了。”中国专家没办法,只好吃了一根香蕉,两位老人这才满意地笑了。
像毛德这样的柬埔寨家庭,都在JPMU的视线之中。
八九月间的柬埔寨,酷热难当,斯瓦安普村来了一群JPMU项目的中国专家组成员。他们显然对当地的酷热极不适应,穿着长衣长袖,还配备了当地水布防暑,挨家挨户地开展着工作。中国专家在“蒸笼”里辛劳工作的场景,感动了村民,也赢得了柬方官员的信任。
此前,他们曾经召开过乡村干部会议,讨论农户生计和农户环境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当地干部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娱乐-劲爆体育官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乡里还没有调查统计过。
“我们去摸摸底,这样心里才有底。”中方项目负责人说。
于是就有了上述一幕。
中方专家组开展实地调研
摸底工作艰苦而琐碎。他们走访全村,一户不落地询问、清点、登记,仔细核实。诸如每户每半年的收入支出,土地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是否有意向发展产业,有多少子女,是否就学,学费多少,有多少劳动力,在外打工子女多久回来看望,家人的健康情况,等等,都是专家组要了解的问题。
调查时,专家组带了一张巨幅的白纸前往项目村。七天之后,白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制了项目村、村民住房和每户人家的姓名,姓名用中文作了发音注释。然后,这张纸就贴在了专家组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上。
经过艰苦的走访和调查工作,专家组最终摸清了情况:两个村共有贫困户136户,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是严重缺乏卫生的饮用水;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缺乏生产灌溉水保障、现有种植技术和品种不当、缺乏资金购买粮食、人口增长过快);房屋破旧不堪,部分贫困户没有住房;普遍无力支付大约200美元的电力接入费,无法使用公共电力照明;失地贫困户数量较多;依赖薪柴作为基本生活能源等。
调查清楚后,专家组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他们为100户贫困户建了厕所,82户贫困户接入了照明用电,500户农户每户发放了两个灶头和一个灶台,42户特困户重建了新房,178户房屋改建也陆续开工,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专家组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精准地分析了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协调资源,为每户制订了细化的帮扶方案。
比如,贫困户林沙仁有土地,房前屋后空地较多,专家组便安排他家种植小辣椒,发展庭院经济。专家组现场为他示范如何松土、除草、浇灌、施肥等。另外,JPMU还帮助他家改建了住房和厨房,新建了一个牛棚,种植了50平方米饲草发展养殖业。
左:为贫困户修建的厕所;右:村民领灶头
贫困户上闪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愿意自食其力。于是,JPMU便出资300美元,帮助他在家门口开办了一间小卖部,从乡镇的批发店采购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小零食出售。此举可让他家平均每月增加60~120美元的收入……
像林沙仁、上闪这样得到产业帮扶的贫困户,在当地多达数十户。
新房子建好后,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那天,村里的人格外多,村民都站在新房外,一脸兴奋,但眼神却透露着犹豫和谨慎。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不满意、有意见?”专家组成员们疑惑地问道。
原来,村民们认为,这是中国人帮助他们建的新房,要经过允许后才能住进去。
专家组听了很感动——这是村民们对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的尊重。贫困群众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取得情感上的理解,才能“把好事办好”。他们当即表示:是我们没有讲清楚,新建的房屋就是你们自己的,不需任何人认可,只要你们满意,随时都可以住进去。
村民们听了,脸上全都绽开了笑容,热情地向专家组围拢过来……
楞姜迪是父母的长女,也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楞姜迪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到金边打工。但让她尴尬的是,几乎所有招工需要的技能她都没学过。
她也下意识地寻找接受培训的机会,但在金边,面对琳琅满目的项目她不知道该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培训费对她来说也太高了。
楞姜迪只好失望地回到家乡谢提尔普洛斯村。看到JPMU帮助修建的崭新房屋,她和其他村民一样高兴。但几天高兴劲过后,她的心情又跌入了低谷,“难道这辈子就留在这里像父母一样种地吗?我老了是不是会和他们一样,等着别人来给我建新房子?”
楞姜迪的苦恼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在JPMU出资建设的社区活动中心,村民劳务技能培训班开班了。
社区活动中心培训室开展技能培训
楞姜迪和两个项目村的80名村民一起参加了培训。JPMU对劳务市场进行研究后,结合实际情况,请金边的中国面点师、农发部农经司官员以及当地富有经验的家政服务人才为他们授课。内容包括创业思维、厨娘知识、家庭生计、垃圾处理和中式面点制作等,共印发培训资料400份。重点是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
戴上厨师帽、围上围裙,楞姜迪和村民们兴奋异常,同时倍感珍惜。培训班下来,她收获满满,不仅懂得了食材的区别,更意识到了,做一个面点师需要按照程序工作,严谨、仔细,不能偷懒。最终她通过考核,如愿拿到了结业证书。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结业证书,楞姜迪信心满满,再次来到金边。结果她非常幸运,在繁华的大街上,一家很大的中国餐厅正在招糕点师,楞姜迪成功通过面试,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培训期间,中方专家组就联系了金边市的中资企业。培训一结束,就有六名学员被金边市面点食坊、中国餐厅、美容美发等企业录用。
这些美好的故事,在柬埔寨远没有结束。JPMU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找到了最适合柬埔寨项目村减贫的方法。他们为当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插上了梦的翅膀,也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中柬友谊的种子。
项目概况
2014年11月13日,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中方提议实施“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并提供1亿元人民币,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建立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点。
2015年,中国政府确定与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进行合作,开展中国援助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2017年2月,中柬两国签订项目《实施协议》,7月,四川项目中心中方常驻专家组开始帮扶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区斯瓦安普乡的谢提尔普洛斯村和斯瓦安普村。项目执行期三年,至2020年7月30日结束。
中方专家组针对项目村的贫困成因,借鉴中国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以治理致贫因素和满足发展需求为导向,规划设计了以下主要项目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新建一处集中供水站,整体解决两个项目村的饮水困难;
2.公共服务:建设一处社区活动中心,为项目社区提供办公、培训、文化交流平台;
3.环境改善:针对贫困户生活现状,实施厕所修建、电力接入、省柴灶、房屋重建改建等项目;
4.生计改善:开展种植、养殖示范和加工等项目;
5.能力建设:开展项目管理培训,提高减贫工作能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能力和务工能力;
6.技术援助:通过派遣常驻专家、短期专家,与柬方合作开展项目调研、基线调查、监测评价等工作,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管理。